English

关于《贵妇人画像》和厄普代克的“序”

2000-03-08 来源:中华读书报 ●潘小松 我有话说

1880-1881年,亨利·詹姆斯正进行《贵妇人画像》的写作,每月同时寄给波士顿的《大西洋月刊》和伦敦的《麦克米兰杂志》连载,时年38岁,旅居欧洲已届6年。1870年后他曾考虑住在新英格兰或纽约,结果还是在欧洲安顿了下来,以伦敦为大本营,巴黎和意大利作为精神桑拿之所。《画像》不仅是他最长、涉及人物最多的小说,而且是地理跨度最大的小说。

《画像》中的女主人公伊莎贝尔·阿切尔如同中篇小说《戴茜·米勒》(1878)里的戴茜,有着詹姆斯表妹梅尼·天普的影子,“既天真又大胆”。梅尼死于肺炎,戴茜死于疟疾;伊莎贝尔虽长寿,却另有不堪。在詹姆斯另一本较丰满的小说《鸽子的翅膀》里,梅尼化为梅莉·天尔。梅尼死的时候只有24岁,詹姆斯不到27岁。他写信给兄弟威廉说:“她代表我生活中的几个因素或阶段。”20年后他写信给母亲,仍表达着他对她的倾慕。在日后的回忆中,梅尼的形象仍与其生活的品位、趣味相连。

美国当代名作家厄普代克在谈起四十多年前阅读《画像》时的情形,说其印象,一如小说的内容那样生动。厄氏阅读这本书时年仅23岁,每天要从纽约85街乘20分钟地铁到《时报》广场。在高峰拥挤的车厢里,他手抓扶栏埋首小说,跟着女主人公悠哉悠哉从英国到巴黎,到佛罗伦萨,到罗马,再回到英国。他阅读的是牛津版“世界经典”小蓝皮书。40多年过去了,还是这套书请他为这本小说写“序”。他以怀旧的心情拿起昔日的小蓝皮书来到中国,一路在飞机上,在活动日程的间隙,又读了一遍。小蓝皮书的“序”是格雷厄姆·格林作的,詹姆斯很服膺他的分析,在我等中文读者看来却不知所云。厄普代克为新版《画像》作的“序”,怀旧的成分很多,他自己读这本书时的故事也多,及至涉及小说和女主人公本身,我等读来仍是每个词都认识,却不知所云。结论是:作家在批评作品的时候,常常像是在从事自己的写作;出来的批评文字当散文读可以,当“导读”则难免糊涂。你看他文如行云流水,“之乎者也,一些不懂了”。所以我读作家书评往往只取其史料和文章,弃掉他的分析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